《朝花夕拾》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,原名《旧事重提》,书中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,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。当合上《朝花夕拾》的最后一页,那些在岁月长河中被尘封的往事如潮水般涌上心头,每一篇文章都像是一把钥匙,打开了鲁迅记忆的大门,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他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。

从《狗·猫·鼠》中,我们看到了鲁迅对猫的厌恶,这不仅仅是对动物的喜好问题,更蕴含着对现实中某些“正人君子”的讽刺与批判。那些虚伪、媚态的“猫”,就如同社会上的丑恶势力,仗势欺人、恃强凌弱。鲁迅通过对猫的刻画,将自己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愤懑表达得淋漓尽致。而在《阿长与〈山海经〉》里,阿长这个保姆形象跃然纸上。她虽然有着许多繁琐的规矩和粗俗的习惯,但她对鲁迅的关爱却是真挚的。她不辞辛苦地为鲁迅买来《山海经》,这份淳朴的爱让鲁迅难以忘怀。阿长就像生活中那些平凡而又伟大的人,他们或许没有华丽的外表和高深的学识,但他们的善良和真诚却能温暖人心。
《二十四孝图》则是对封建孝道的深刻反思。鲁迅以犀利的笔触揭示了“老莱娱亲”“郭巨埋儿”等所谓“孝道”故事的荒谬和残忍。这些故事为了宣扬孝道,不惜违背人性,让孩子在恐惧和困惑中接受扭曲的道德观念。鲁迅的批判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,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现代社会中健康、平等的道德观念。《五猖会》中,鲁迅回忆了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心情,然而父亲却在此时要求他背书,这如同一盆冷水浇灭了他的热情。这种封建教育方式对孩子天性的束缚和伤害,让人痛心疾首。它让我们明白,教育应该尊重孩子的兴趣和个性,而不是用刻板的规矩和要求去压抑他们的成长。
《无常》里的无常形象独具魅力。他虽然是鬼,但却有人情味,公正地裁判着生死。与现实中那些颠倒黑白、草菅人命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无常的存在让人们在黑暗的现实中看到了一丝希望,也让我们对正义和公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。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》描绘了鲁迅童年时期的两个生活场景。百草园是他的乐园,那里有碧绿的菜畦、高大的皂荚树、紫红的桑椹,还有各种有趣的昆虫和植物。在这里,他可以自由地玩耍、探索,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。而三味书屋则是他接受教育的地方,虽然有严格的规矩和枯燥的学习,但也不乏乐趣。寿镜吾先生的严厉中透着和蔼,他对知识的尊重和对学生的教导,让鲁迅受益匪浅。这篇文章让我们感受到了童年的美好和珍贵,也让我们明白,无论环境如何,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。
《父亲的病》揭露了当时庸医误人的社会现象。那些所谓的“名医”,为了骗取钱财,开出一些稀奇古怪的药方,却治不好病人的病。鲁迅的父亲就在这些庸医的折腾下痛苦地离世,这让鲁迅对这些庸医充满了痛恨。也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社会医疗水平的落后和人们的愚昧无知。《琐记》记录了鲁迅离开家乡到南京求学的经历。在这个过程中,他接触到了新的思想和文化,开阔了视野。他对旧制度、旧文化的不满和对新知识、新思想的追求,让他逐渐走上了的道路。《藤野先生》则是对藤野严九郎先生的怀念之作。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老师,他没有民族偏见,对鲁迅关怀备至,认真批改他的讲义,纠正他的解剖图。藤野先生的高尚品德和严谨的治学态度,深深地影响了鲁迅。这篇文章让我们看到了师生之间真挚的情感,也让我们对那些为了教育事业默默奉献的老师充满了敬意。《范爱农》讲述了鲁迅与范爱农相识、相知的过程。范爱农是一个怀才不遇、愤世嫉俗的知识分子,他在的浪潮中挣扎、沉浮,最终悲惨地死去。鲁迅对范爱农的遭遇感到惋惜和痛心,也对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公进行了批判。
《朝花夕拾》就像一幅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,它不仅记录了鲁迅的个人成长历程,更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的生活状态。通过阅读这本书,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鲁迅的思想和精神世界,也能从中汲取到智慧和力量。它让我们明白,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我们都应该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真理的追求,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。我们也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,努力学习,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

